首页 >> 腾飞新闻 >>信息 >> 校院企地深度融合 成都的创新机制走到了全国前列
详细内容

校院企地深度融合 成都的创新机制走到了全国前列


12月,当大部分企业都在准备年会的时候,成都市政府正紧锣密鼓地在武侯区筹备一场成都企业家大学校园行活动,并且继高新区、双流区、天府新区、温江区之后,成都市政府第五次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现场活动也即将在武侯区召开。


在这背后,武侯区希望通过四川大学高校资源,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功能区。事实上,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之一。


根据市科技局数据得知,截至12月近2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签订校院企地合作项目317个,协议金额超过2900亿元,其中194个项目已落地建设,占签约项目总数的60%,投资金额近2300亿元。




成都市大力推进产业功能区





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产业功能区战略,并将全市的产业整体规划到66个产业园区中。


今年10月底,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再次强调:高质量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推动产业功能区成为全市的工作。“成都市正在以‘产业’为抓手,把成都的产业布局做一个清晰定位。66个产业园区分到22个区市县,根据每个地方特色发展对应产业,譬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那么如何推进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发挥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各自优势?成都市科技局正在以“校院企地深度融合”为抓手,全力推动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组织在蓉高校、院所、企业以主导产业为依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全力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初步构建形成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虎哥了解到,校院企地作为配合推进“产业功能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为此,成都市科技局专门设立校院企地合作办公室,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主要推进单位,从线上线下共同推动本地校院企地发展。



“校院”正加速成果转化





高校、院所一直是推动本地科技进步的重要部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全国职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5%,很多优质成果最终束之高阁。


面对这种局面,西南交大开全国先河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个人或科研团队、学校、学院三方按7:2:1分配”,使科研人员在我国首次拥有了职务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权……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两年多来,学校职务科技成果评估作价总值达到1.3亿元,是之前六年转化收入的近百倍,吸进社会投资近8亿元……


西南交大的示范效应,在川内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成都市“2+6”双一流高校均已开展所有制改革,成都也在积极由“校地协同创新”的模式过渡到“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试图真正解放高校创新能力:


根据市科技局数据得知,截至12月近2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签订校院企地合作项目317个,协议金额超过2900亿元,其中194个项目已落地建设,占签约项目总数的60%,投资金额近2300亿元。




深度绑定的四方关系





“校院企地关键在于‘共建共管共享’,以往成都在推进高校成果转化时,校、院、企、地各方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因此推进效果并不突出。”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为此,成都突出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城市发展事业合伙人”模式进行推进,以“政府给机会、校院企作为”的城市发展合伙人关系。“‘城市发展事业合伙人’是从‘共建共管共享’理念中提炼出来的,因为校院企地在执行过程中,四方都是深度融合开展,譬如政府出钱出地、校院出人才智慧、企业深度参与,转化成果共同享受。”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解释。



高校:



目前,高校院所和企业签订校院企地合作项目多达300多个,多数项目都深入贯彻了“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


以电子科大为例,与高新区合作创建的成电国际创新中心,占地135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内设神经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以及大数据研究中心等20个跨学科特色研究中心。



建设方面,电子科大提供土地,高新区提供5.4亿元项目建设资金的方式合作共建,房屋产权归校方所有。运营方式上双方共同设立成电国际创新中心理事会,理事会为成电国际创新中心的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将以孵化出的企业对地方贡献部分的30%对电子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行补贴,同时学校向中心投入的科研设备对高新区内企业开放共享。


这些技术成果一旦实现转化,将产生一批具有颠覆性的企业,推动中国版“斯坦福+硅谷”校地合作模式落地。高校出人才资源;政府给资金;企业创造价值,四方形成了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以四川大学为例,武侯区与川大合作,总投入不低于10亿元,双方共同打造“环川大知识经济圈”,探索构建共建共管和收益分成机制,在更深层次开展院地合作。

虎哥了解到,“环川大知识经济圈”自2016年开始进展,目前进展超出预期。“通过校院企地,我们发现川大不仅在使用政府资金配套资源,同样带动了其他产业上下游资源。在某些指标方面,完全达到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向虎哥表示。


虎哥了解到,为了摸清高校老师的诉求真正解放创新。按照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要求,市科技局委托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具体负责联系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央企、省企160余家,56所本地高校调研全覆盖,拜访接洽校院企600余批次,及时摸清校地需求。


通过走访,了解到成都市实现了在蓉“2+6”双一流高校签约全覆盖,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财大、成都大学等。




企业:



通过校院企地工作,企业也得以借力于高校的人才优势与政府资源。同时,企业自身发展也能反哺高校,形成利益共同体:


位于新津县的天府新区南区产业园,对接西南交大,引进其校办企业—成都交大铁发轨道交通材料有限公司在园区落户,搭建西南交大技术、人才资源与园区对接的窗口和平台,共同推进轨道小镇建设。


位于郫都区功率芯片产业园发挥高校优势,引进大功率半导体项目企业8家,形成了以电子科技大学张波教授为代表的一系列知名校友构建“园区+母校+校友”利益共同体。




线上线下协调推进





为促进校院企地推进,在市科技局领导下,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具体承建“线上+线下”两大支撑平台。线上开创“智创融E”平台,主要面向在蓉高校院所、66个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撮合技术需求方和成果拥有方达成交易。


简单来说,参与者不管在何处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成果转化。“甚至是成都以外。未来智创融E会在地市州建立分平台,逐渐覆盖到整个四川地区。”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同志说到。以成都为圆心推动本地乃至四川的产业发展。


聚焦线下重点打造“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峰会”、“蓉归故里·校友返校日”、“月月拉练、月月签约”的“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和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四大品牌活动,持续深度挖掘创新资源和校友资源。



虎哥了解到,今年5月创交会-技术交易专场、9月“蓉归故里·川大校友返校日”和10月全国“双创周”期间,集中签约了包括川大校友国际中心项目在内的100余个优质项目。与电子科大、四川大学共同举办校友返校日活动,引聚校友企业家来蓉投资兴业,协议或意向金额分别为2900亿元和3200亿元。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活动推动100余个技术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成都经验走向全国





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决定推广一批促进创新的改革举措,更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其中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共23项,四川经验占8项,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四项成都探索形成的经验成果入选。


这也是成都经验走向全国的标志。依靠校院企地,稳居第二梯队的成都,正在凭借重新规划产业优势,向第一梯队城市做出冲击。

文章来源于网络




seo seo